首页

深圳大学举办“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第五讲 中科院院士白春礼畅谈科技创新与“国之重器”

发布时间:2023-11-24 19:18 点击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国之重器,我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何时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意义?未来的发展又有怎样的机遇和挑战?11月24日上午,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星楼1号报告厅座无虚席,“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第五讲在这里开讲。“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受邀作《科技创新与“国之重器”》专题报告,细致而生动地讲述了大科学装置的历史和意义,并描绘了我国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蓝图。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彭孝军,中国工程院院士罗毅等十余位院士、讲席教授出席报告会。

毛军发主持报告会。他介绍了白春礼院士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表示,创新是国运所在,创新强则国运强,创新弱则国运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科技创新是时代之问,如何答好这份问卷,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思考,不断精进自身技能。通过“大师”讲述和分享,达到文理兼备、学术交流和教化育人并举,是深圳大学坚持举办“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的目的。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式进展

讲座上,白春礼以《论语·卫灵公》名句开篇,指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解释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引领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技术研究装置或系统,是突破科技前沿、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鲜明的科学和工程双重属性,它体现国家意志,反映国家需求,体现国之形象。

白春礼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专用设施、公共实验平台和公益基础设施三种类型。他以时间为轴,回顾了党中央在各历史阶段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界开始酝酿用于基础研究的设施,1988年建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在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九十年代以后,在国家计委支持下,郭守敬望远镜、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新一批设施项目启动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前瞻系统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进展。2015年,中国发射了首颗空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中国天眼”是世界上单口径最大、最灵敏的球面射电望远镜;“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还有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白春礼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4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从四个“面向”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那么,在这些领域中,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白春礼结合丰富的实例,生动讲述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挥着策源地作用。白春礼说,当前世界科技发展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暗物质暗能量研究成为各国关注的新焦点,黑洞研究打开宇宙和天体起源的新视野,引力波开辟探究宇宙起源的新途径,而宏观和微观世界的科学研究成果,又会深刻影响和有力推动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技进步。他结合“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科学观测看到黑洞面貌和声音、科学家发布迄今最大引力波事件目录、“中国天眼”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等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阐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当代天文研究最前沿课题——“两暗一黑三起源”(指暗物质暗能量研究,黑洞研究,宇宙、天体、宇宙生命起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利器。”他说。

面向经济主战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白春礼以“中国天眼”FAST、江门中微子实验、“蛟龙号”、“奋斗者号”等关键技术和设备为案例指出,目前我国的关键技术溢出效应正在逐渐增强,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解决了一批受制于人的核心技术难题,产出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为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有力支撑。白春礼强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为产业发展提供研究基础,产出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转移转化创造巨大经济价值。比如上海光源助力中国本土企业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在美国上市,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历史。此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怀柔科学城等区域的建成,体现了设施集聚吸引产业集聚,打造产业生态,助力产业发展的作用。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搭建起解决需求的重要平台。白春礼举例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基础数据和各种信息的收集利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比如长短波授时系统承担我国标准时间产生、保持和授时发播任务,使我国星箭发射、战略武器试验有了准确可靠的时间频率信号;在应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治理等重大社会问题以及考古发掘等社会研究领域中,以遥感技术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守护百姓健康。白春礼指出,从微观结构探究物质世界和生命的本质及运行活动规律,是世界科技前沿另一发展方向。例如,基因组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最前沿、影响最广的领域之一,在解决重大疾病防治、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举例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已治疗了860例癌症患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硼中子俘获治疗,为恶性肿瘤等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手段;还有靶向诊疗同位素研发、基于现金加速器靶向α精准放疗研发、靶向α同位素实验平台建设等……白春礼以丰富的案例阐明了科技基础设施发展在全面提升人类对生命的认知、调控和改造能力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鼓励深大师生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白春礼表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凝聚人才、吸引人才的高地,也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重要平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当地集聚和培养了一支400余人的高水平工程和科研团队及大批青年学生;“中国天眼”自2021年3月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收到不同国家7216小时的观测申请,14个国家27份国际观测申请获得批准。

白春礼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面向未来,只有前瞻谋划和系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我国科技创新物质技术基础,并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中取得更大突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有可能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从跟跑到并行甚至领跑的跨越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题报告之后,白春礼与现场师生展开交流,就师生提出的公益基础设施、科技自主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作出精彩回答。白春礼鼓励学生要打破专业局限涉猎多学科知识,要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要利用好学校的强大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努力成为善于钻研的综合性人才,“希望深圳大学积极动员师生利用广东大科技装置的布局优势,参与科技研发工作,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党委宣传部 韩晓飞 陈彤)




上一条:深圳大学将“生态绿”融入“思政红”: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学凡讲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圳的生动实践”

下一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2023国际传播高峰论坛在深大举办 深大与中国日报社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