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做客我院谈设计改变中国

发布: 日期:2008年11月26日 点击:682次 
30年,设计改变中国
深圳商报2008年11月25日报道     
许平,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客座教授等职。曾出版《视野与边界》、《绿色设计》、《造物之门》、《中国民间工艺》、《馈赠礼俗》等专著,主编《未建成/建成——矶崎新建筑艺术》等著作。
    由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深圳雕塑院、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联合举办的四方沙龙公益讲座今年第九期,22日下午在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开讲。本期嘉宾许平教授主讲的题目是《1978-2008:设计改变中国》。
    许平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设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个变化却是中国设计百年图变的延续,而3年以来的变化更令人吃惊。他说,设计是一种改变现实的力量,现代设计更是一种有效地改变社会的力量,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已经被许多事实所证明。而在中国,这也许意味着一种更加复杂和更加艰难的文化过程。
    设计进入公众视野从教育开始
    许平说,中国有着自己的设计传统,这个传统在历史上不叫“设计”,最早的时候称之为“造物”,但现代设计的手法、语言、工具、职业与方法都与传统的工艺有很大的不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把“工艺美术”删去,换成了“艺术设计”,这标志着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正式在中国登陆。
  在中国,设计专业进入公众视野是从教育开始的,这一点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的道路非常不同。因此,在设计教育体系逐渐形成的同时,相应的专业机构也开始在社会上出现。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以简单的方式理解和传播着“现代设计”的入门知识,现代设计的风格和样式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与符号,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由于一系列文化反思浪潮的兴起,随后现代哲学与艺术思想进入内地。设计界开始了对多元化文化生命力的重新思考,中国元素重新进入设计关注的视野。
    中国设计并非只有“低谷设计”
    决定设计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话语权的因素只能取决于设计在中国的“表现”。那么中国设计表现如何呢?许平分析,庞大的制造业体系、物流体系、零售体系无时无刻不需要设计。
    中国设计存在着丰富而实用的分层结构,即在不同的生产与生活层面有不同身份、不同方式、不同水准的设计师们在发挥着作用。“这样的设计也许存在彼此抄袭,但在经济发展中国家里并不罕见。关键是我们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手段尽快走出这种设计利用的低谷而站上设计高地。同时我们说中国设计并非只有‘低谷设计’,在设计分层上中国同样有高端设计能力,真正缺乏的只是有世界号召力的设计品牌。品牌建设是真正的文化建设,与作为一种手段的设计有着种种不同,所以即使出现了优秀的高端设计,但距离高品质的设计品牌仍然有距离,这是需要几代人努力的过程。”
许平:深圳设计有它的独特性
深圳商报记者 王光明
22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在四方沙龙结束之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中国有比较高端的设计力量
《文化广场》:能否简单地谈一下现今中国设计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许平:设计在中国可以说是基本上落地了,并且在有些领域有了一个比较高端的设计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基础薄弱而且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传统的优势不能主动地转化为现实优势,教育方面的滞后和理论认识的表面化,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关键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整体的认同和制度机制的效率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些形成目前设计发展最大障碍。举例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在统计国民生产总值的时候,就没有“设计”这样一个统计的口径。对于企业来说你所做的这些努力无法反映到指标里面去,设计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指标,这些问题形成了设计发展的一个障碍。
    深圳设计发展有它的独特性
    《文化广场》:深圳的设计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你如何看待深圳设计的成就和经验?
  许平:深圳设计界非常活跃,深圳设计发展有它的独特性,可能世界上还没一个城市在崛起之初就有如此之多的设计师与设计活动介入其中。世界上有很多城市历史久远,但起初并没有设计师;世界还有很多设计师在一个城市里创造文化但和这个城市的历史已经没有关系,而一群设计师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参与了这个城市文化建城的全部过程的,就只有深圳。深圳印刷产业因与设计行业密切关联而起步,因地邻香港吸收了许多成功的香港设计经验而迅速蜕变,因国内首个设计师协会崛起而改变了中国设计版图,又因市政府与设计文化圈的彼此欣赏与接近而共同画出“设计之都”的政策蓝图。这种城市蜕变的脉络在世界城市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它已经发生的这段历史是无法复制的,也就是它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价值。
    《文化广场》:深圳正在打造“设计之都”,你认为该如何实现这一梦想?
    许平:我个人理解如果要把设计作为深圳这个城市站立起来的一个灵魂的话,不是一个单一的、表面的、简单的,更不是一个面子的事情。要真正地把设计有可能地在这个城市发展,城市增长、产业增长的过程里要把设计的作用发挥出来。但是发挥作用很大的问题是设计师跨部门、跨行业的东西,这不是多做一点平面设计作品让印刷厂的业绩更高一点就能起来的,不是这个含义。应当是对目前深圳的高新科技行业实现设计创新,推动深圳本身的城市生态系统如何更有效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把设计作为其中的一个战略因素来考虑。
  设计者应建立更好的设计形象
    《文化广场》:现在国家教育和政府部门对设计非常关注,而社会民众对设计缺乏必要的重视,这两者该如何平衡?你认为经历这样的一个阵痛期大约要多久?
    许平: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关心和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两个方面,以往我们可能比较关注学校内部的教育,我们把它当成一个专业和学科来看,如何把这个专业拓展到学校之外,让更多的社会成员理解它、接受它,这样的工作我们做得很少。而日本的企业为了开发一块区域会把整个区域最主要的项目交给设计师来做,但日本社会的这种高度认同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要多开些这类讲座,讲什么是设计、什么是好的设计;另一方面,设计在很多场合下被妖魔化了,有很多人认为设计仅仅就是搞一些广告策划,甚至是搞点子、搞策划坑人的,因此设计者自身也应该努力去建立一个好的设计形象。
    设计并不是一个纯艺术行为
    《文化广场》:设计并不是一个纯艺术的行为,甚至西方的设计教育里面也会加入商业行为的要素,中国艺术教育界该如何把商业信息融合到设计中去?
    许平:设计并不是一个纯艺术的行为。中国文化传统里面对于“商”这个字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容易有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商业的鄙视,还有把商业极端地手段化,只要为了商业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这同资本主义经济里面对于商业自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跟学生讲为商之道的时候,同样要把这样的东西教给同学。可能要到最后才能形成一个既是很积极主动的商场上的进攻者,同时又有一个行为的底线。
    《文化广场》:对我们这些没有设计基础的普通大众来说,如何在生活中提高美的感觉和美的鉴赏力,为未来的高品质生活打下基础?
    许平:我想无非就两个途径,一个是多看好的作品,多看一些市场上能够找到的好的书,还有就是不妨自己多动手做一些东西,做出来给朋友看一看。不要说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拿出来可能会丢人,这样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私下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