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美术馆在我院举办第四十一期“四方沙龙”讲座

发布: 日期:2009年02月26日 点击:593次 
2008年12月30日下午,我馆在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实验教学楼多功能厅举办今年第十期(总第四十一期)‘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艺术批评家鲁虹就“中国当代油画概观”这一话题进行了演讲。他详尽介绍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过程,同时结合大量作品图片,分析研究了艺术家们各自面临的问题与解题方案。深大师生百余人聆听了讲座,并就油画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油画的市场问题与鲁虹先生进行了交流,使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当代油画的认识。 讲座中,鲁虹先生就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脉络及文化背景做了阐述。他认为中国当代油画分为八个阶段。第一和第二阶段是文革美术和“后文革”时期的绘画。它们在艺术创作方法是一样的,即强调题材决定论,强调内容决定形式。两者的不同在于被表现的题材发生了变化。应该强调的是,后文革时期虽然政治题材很左的创作占了很大的数量,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因素。“后文革”时期结束是以一个标志性的日子为标志的,这个日子就是197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出现了一种超越文革创作模式的艺术探索尝试。 第三阶段是对文革美术的反拨。1979年以后,最重要的现象就是传统的创作模式与展览模式被打破了,艺术家除了能参加各类全国美展之外,还组织了一些民间自发性的美展。出现了“认为艺术创作应该强调自我表现”以及“形式决定内容”等具有争议的观点。 第四阶段是“伤痕绘画”的出现。 “伤痕绘画”冲破了禁区,从过去的“歌颂”转变为“暴露”,即从“文革”中一味追求“红光亮”、“高大全”的喜庆场面转换到正视现实的悲剧场面上来,很有意义。 第五是关于“生活流”绘画的出现。表现的是生活中普通劳动者生活的真实状态,所以有的人把它叫做“乡土写实主义绘画”,里面的有一些画家分别借鉴了西方艺术史中不同的大师。 第六是出现了对“形式美”与多元化的追求。当时追求形式美画风的艺术家大多将艺术本体理解为对形、色、线进行美的组织,而且都追求对情趣的表达。在此情况下,美术题材的非政治性、非社会性、非现实性变成了一个趋势。而且一大批艺术家本能地把学习借鉴的目光投向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的民间艺术。 第七是85思潮时期的绘画。总的来看,“85思潮时期”的创作有三种趋向:首先是哲理化趋向。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强调反省和批判自身的意识,追求对人类宏大精神的表现,探索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等等。而在具体得艺术表现上,则深受西方超现实主义与形而上画派的影响。第二个趋向是生命流的倾向。与上一种趋向不同,此种趋向更强调对直觉、本体意志、潜意识与内在对生命状态的表达。应该说,它是对以往压抑个性做法的反拨。在题材的表现上,艺术家们都非常注重人和自然的一种关系;而在艺术的表现上,艺术家们明显受到了西方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影响。第三个创作趋向是形式化的趋向。从事这类创作的艺术家更多的是艺术学院与专业机构的年轻人,他们认为艺术表现哲理是没有意义的,艺术的语言才是艺术的本体。后来受这种影响就出现了“学院主义”的绘画,这应该看成是对观念表达的一种补充。 第八是90年代中前期的中国当代油画。到了90年代,出现了两种全新的走势:其一是社会学的转向,即强调从当代文化中寻求有针对性的文化问题,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环境与状态。其二是文化学的转向,具体地说,就追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具有现代意味的中国前卫艺术,其中抽象艺术占了较重要的位置。分别从新生代艺术、泼皮艺术、波普艺术、新表现绘画、超级写实艺术、抽象艺术、一些难以归类的艺术及女性艺术等八中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来回顾了90年代中前期的中国当代油画状况。 讲座最后,鲁虹先生分析了新世纪前后的绘画走势。90年代末中国当代油画兴起了一股新的浪潮。从整体上看去,虽然新绘画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大好局面,但还是有着共同之处的,那就是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回归叙事的同时,一方面越来越远离宏大叙事的传统,转而走向了微观叙事;另一方面越来越强调虚构与夸张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而在艺术的表现上,一直以强劲风头席卷当今艺坛的新绘画无论在艺术风格上多么丰富与新奇,其实大多与借鉴各种非绘画类的图像资源有关。作为一种必然结果,大多数新绘画在图像的呈现方式上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绘画的。总的来说,大多数新绘画在图像资源的借鉴上有着以下三种主要的创作趋势,即重视对影像、各类现存公共图像或卡通、网络与电脑游戏资源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