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

发布: 日期:2011年03月29日 点击:473次

主办:何香凝美术馆  香港艺术中心  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   
支持: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香港艺术发展局   
时间:深圳 何香凝美术馆(2011年4月3日-5月8日)   
      香港 香港艺术中心(2011年5月19日-6月12日)   
      台湾 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2011年8月19日-9月25日)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   
展览总监:乐正维、林淑仪、曲德益   
主策展人:冯博一   
策 展 人:王晓松(大陆)、梁展峰(香港)、杨子健(澳门)、王德瑜(台湾)   
策展助理:杨克宁(大陆)、姜前维(大陆)、赵善恩(香港)   
艺术家组合(排名不分先后):   
百  强(澳门)+ 邬建安(大陆)   
白小刺(大陆)+ 梁远苇(大陆)   
陈志建(台湾)+ 魂  游(香港)   
何明桂(台湾)+ 苏约翰(澳门)   
黄卓轩(香港)+ 刘俐蕴(大陆)   
单凯悌(台湾)+ 赵  赵(大陆)   
许雅舒(香港)+ 姚仲涵(台湾)   
设计师:   
三语设计(香港)   
开幕式:2011年4月2日(周六)下午5:00——6:00  
展  期:2011年4月3日——2011年5月8日  
地  点:何香凝美术馆  
学术讲座  
题目:台湾当代艺术的脉络  
主讲:胡永芬  
时间:2011年4月2日(周六)下午2:30—5:00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搜狐文化   
媒体支持(排名不分先后):艺术界、Hi艺术、画廊、荣宝斋、艺术当代、美术文献、艺术财经、当代美术家、东方艺术•大家、东方艺术•收藏、艺外(台湾)、典藏(台湾)、艺术家(台湾)、当代艺术新闻、新视觉、雅昌艺术网、东方视觉、茶杯杂志  
主题阐释     
何香凝美术馆以深圳为地理依托设立“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希望建立一种地缘文化意义上的制度化“交流机制”,通过不同主题下、不同方式中艺术家交流成果的展示,聚集具有独特地域性和个体开放性的艺术力量。     
在连续实施两届“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后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仍存在于“交流”概念本身:“交流”发生的机制是什么?“交流”的结果与各自的原初想法有多大差异?“交流”过程中的“异化”意味着什么?     
从宏观角度看,“两岸四地”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继次而生的线性关系,即后发城市处于相对发达城市历史经济发展相应的不同阶段,同时又处于新的地球村下经济文化模式的转型中出现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在此危机和机遇并存的转折点。继“出境”(2008)、“蝴蝶效应”(2009)展之后,“1+1”展览将主题设立为“交流”概念本身。项目将邀请四地各共17位艺术家参加,以地区为单位分组后随机挑选组合,即每一组合的艺术家均来自不同地区。之后,每一组合将根据主题展开自己的交流活动,将“交流”的过程与结果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1+1”也不再是一个定量的算术运算结果,或许会呈现“1+1≥2”的效应。     
五位策展人也将以一个集体的身份简要阐述“1+1”的模式缘起和概念所指,同时分别阐述在与艺术家、策展团队内部“交流”中对批评“交流”的立场,与艺术家组合创作的作品相应,形成不同的互文性文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交流”也意味着部分自我的妥协、异化,甚至放弃。合作或许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合作顺畅,作品相对和谐而充分;一种是无法合作,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冲突样式;还有一种是中间状况的,合作牵强、别扭而呈现出指向不完整的作品形态。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图片、文献记录体现了“交流”中各自的本真状态。合作作品体现的是两个艺术家的共同交流结果,而各自的创作又体现出交流中相对自我的意图,从而使展览呈现出了交流过程中发生、沟通进行和结果并存的横断面。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企图沟通或无法沟通的创作以及相应的表达方式,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角色和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和为沟通努力而自我调节的状态得以彰显。     
深圳特区三十年的经验和改革开放三十一年的历史成就,都使深圳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模式,关注存在于这一表像下由地缘关系构成的文化竞争力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以艺术为媒介所呈现的个体“交流”活动,有可能从微观的艺术视角揭示“交流关系”中新信息的生成和原资源互相抵消的运作方式。